这种设计模式主要用在一个大系统中存在多个子系统时,多个子系统之间需要相互通讯,但是子系统中又不能将内部的数据暴露给其他系统,每个子系统都会设计一个门面,把别的系统感兴趣的数据封装起来,通过这个门面来访问,这就是门面模式存在的意义。
在这个对象图中,出现了两个角色:
门面(Facade)角色 客户端可以调用这个角色的方法。此角色知晓相关的(一个或者多个)子系统的功能和责任。在正常情况下,本角色会将所有从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委派到相应的子系统去。
子系统(SubSystem)角色 可以同时有一个或者多个子系统。每个子系统都不是一个单独的类,而是一个类的集合(如上面的子系统就是由ModuleA、ModuleB、ModuleC三个类组合而成)。每个子系统都可以被客户端直接调用,或者被门面角色调用。子系统并不知道门面的存在,对于子系统而言,门面仅仅是另外一个客户端而已。
1 | public class ModuleA { |
门面角色类
1 | public class Facade { |
客户端角色类
1 | public class Client { |
Facade类其实相当于A、B、C模块的外观界面,有了这个Facade类,那么客户端就不需要亲自调用子系统中的A、B、C模块了,也不需要知道系统内部的实现细节,甚至都不需要知道A、B、C模块的存在,客户端只需要跟Facade类交互就好了,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客户端和子系统中A、B、C模块的解耦,让客户端更容易地使用系统。
优点:
- 松散耦合:门面模式松散了客户端与子系统的耦合关系,让子系统内部的模块能更容易扩展和维护。
- 访问层次划分:通过合理使用Facade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划分访问的层次。有些方法是对系统外的,有些方法是系统内部使用的。把需要暴露给外部的功能集中到门面中,这样既方便客户端使用,也很好地隐藏了内部的细节。
Tomcat中也用到门面的设计模式
Tomcat中有很多组件,每个组件之间相互交换数据。